400-169-6988
中文
Chinese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服务支持 > 塑膜百科 > 塑膜知识

要警惕地膜会变成“地魔”

分享到:
地膜覆盖技术引入我国后,有效地提高了干旱、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,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农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,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,曾被誉为“白色革命”。然而,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,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,成为了农村“白色污染”的主要来源。

地膜覆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日本引入中国,解决了干旱地区农业生产长期受缺水制约,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,摆脱了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。“不仅使玉米种植区北移了2-5个纬度,而且增产30%-50%。此外,地膜覆盖可以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,能够抑制土壤盐碱,杜绝病害随水传播,抑制杂草和病虫害,节省了农药、肥料、灌溉水和劳动力的投入;可以增温保墒,调整水果和蔬菜的播种及生育期,实现反季节生产,改善冠层光照,提高果蔬品质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:2015年,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达2.75亿亩,使用量达145.5万吨。而据预测,到2024年,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达3.3亿亩,使用量超过200万吨。“这意味着我国每年12%以上的耕地在使用地膜,而且使用地膜的作物种类,正不断从蔬菜向经济作物乃至大宗粮食作物发展。”

只是,如此大规模的地膜使用有利也有弊,一方面在农业提质增效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,另一方面却也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危害,导致“白色革命”衍生出了“白色污染”的负面产物。

一项研究结果表明,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每公顷120公斤的时候,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的产量将分别下降17.8%、13.2%和16%。当前,由于机采棉的不断推广,地膜进入棉花已成为影响棉花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,这会导致棉花印染困难,商品率降低。另外,许多作物秸秆都是重要的牲畜饲料,比如花生秸秆就是非常优质的饲料,但近年来,山东、东北部分地区采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花生以后,使花生秸秆中夹杂地膜的问题十分突出,只要是地膜花生,老百姓都不敢用其秸秆作饲料。

专家们认为,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是今后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。“需要进一步加强降解地膜在原材料、配方、工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,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成本,另外,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区域,选择合理的降解地膜,并配套合适的农艺技术和应用模式,推广应用降解地膜。”

同时,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,逐步用法律法规去约束地膜的使用和回收,形成规矩。确立‘谁使用谁回收’的原则,严格规定当年新铺地膜的残膜回收率,达不到回收标准的,用经济手段予以处罚,达到回收标准的,明确给予奖励和补贴。”他最后表示:“残膜回收是世界性难题,估计到2020年,我国会有新的起色,如果能够做到增量不增加,存量就会逐渐减少。

联系我们
微信公众号
人工客服
在线QQ
咨询热线:400-169-6988
银丰塑料有限公司您提供农膜产品、滴灌产品、包装产品、出口产品的选购和全方位客户用膜解决方案;您可以致电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-169-6988、销售电话 0394-2685951 进行产品咨询或来访预约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